地面上正经历着残酷的人道炼狱:超过五万人死亡,百万人挨饿,基本生存面临危机。
与此同时,在不远处的加沙,以色列部署了能低成本拦截火箭弹的激光武器。以往在科幻电影中才会出现的激光武器,对战局的影响有多大?我国对激光武器的研究,又达到了怎样的程度?
以色列军方最近不寻常地对外公开了一段视频,视频中,一道几乎看不见的强光束锁定空中一枚来袭的火箭弹,几秒钟后,那枚火箭弹就在半空中瓦解,化为残骸坠落,这就是传说中的激光武器系统“铁束”。
原计划要到2025年才服役的它,以色列军方首次承认,已在加沙的实战中悄然上阵。这个由拉斐尔公司研发的撒手锏,核心是一个100千瓦级的光纤激光器,可以装进一个标准的集装箱里,方便机动部署。它的有效射程目前大约在七到十公里。
“铁束”最让军方兴奋的,在于它近乎颠覆性的成本优势,拦截一枚火箭弹,电力消耗约等于3.5美元。对比“铁穹”系统单发拦截弹动辄十万美元甚至更高的费用,这简直是把战争开销按下了“暂停键”,甚至是“倒放”。
“铁束”的加速部署,直接导火索是去年10月7日哈马斯发动的那场袭击,当时数千枚火箭弹瞬间倾泻而来,即使“铁穹”饱和拦截,也难免百密一疏,暴露了其“火力通道”和经济性的瓶颈。
对手手里是大量廉价、简易的火箭弹,而防守方用的是昂贵的高技术导弹拦截,这场不对称的消耗战,让以色列迫切需要一个成本更低、速度更快、“弹药”更充沛的解决方案。此前便有传闻“铁束”已在黎巴宾边境进行过测试,这次官宣,只是证实了它已正式入局。
然而,当高科技的激光在夜空中舞蹈时,地面的加沙地带却是另一番炼狱景象。自去年十月新一轮冲突爆发以来,冰冷的数字触目惊心:超过五万条鲜活的生命已在这片土地上永远逝去,伤者更是攀升到十一万甚至十二万以上。
最近几个月的以军行动尤为激烈,导致平民伤亡急剧增加,而那些勉强幸存下来的人们,正经历着一场人道危机中最原始的痛苦——饥饿。大范围的饥荒正在蔓延,根据估算,平均每五个加沙人中,就有一个在挨饿,食不饱腹已是常态。
这不再是缺乏营养的问题,而是基本的生存危机。国际社会的援助杯水车薪,而且运输人道物资的卡车必须经过以方极为严格且耗时的检查。数天的耽搁,让本就岌岌可危的生存环境雪上加霜。
地面的暴力冲突、系统性的封锁,加上人为制造的饥荒阴影,共同勾勒出这场冲突最残酷、最没有遮掩的底色。当高科技成为战争的发吗,激光耀眼的光芒将无法驱散这片废墟上的黑暗,只能徒劳地映照出遍地的疮痍。
好在,随着加沙人道灾难的深化,国际社会的警告与谴责声此起彼伏,如同一波波拍打海岸的海浪。然而,这些声音似乎难以撼动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决心,反而激起了某种程度的反弹,甚至让他们的枪口改变了方向。
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事件,就发生在多国向以色列发出新一轮警告之后,以军在约旦河西岸的杰宁难民营附近开火,而当时的现场,正有多名外交官在内的多国代表团在进行访问。万幸无人伤亡,但惊魂一刻,已足够传递某些强烈的、不友好的信息。
以方事后给出的解释轻描淡写,声称代表团“偏离路线”。这种说辞在当地早已高度紧张、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引发冲突的局势下,显得站不住脚,也很难令人信服。更让人不安的是,今年以来,约旦河西岸已有数百名手无寸铁的巴勒斯坦平民丧生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对国际代表团附近的射击,即便不是蓄意,也至少是对外界存在与干预的公然无视。这究竟是以色列决心掌握主动权、不容他人说三道四的一个强硬信号,还是某种更危险的试探?外界无从断言,但这股寒意,无疑已经传递给了每一个试图接近真相的目光。
杰宁枪声响起后,国际社会的反应并不缺位。中国外交部要求彻查,欧盟表示“强烈谴责”,英国、法国、加拿大等关键国家甚至发表联合声明,明确警告以色列,若不停止军事行动、解除对人道援助的限制,将面临“具体措施”。
同时反对继续扩张约旦河西岸的定居点,立场可谓坚定。但这些强硬的措辞,就像一阵风吹过,以色列方面似乎置若罔闻,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推进军事部署和行动。那些警告和呼吁,仿佛掉进了没有回声的空谷。
讽刺的是,一些国家嘴上高喊着人道主义,私下里可能仍然在源源不断地输送武器弹药。这种言行不一,进一步消解了国际联合行动的有效性,使得那些冠冕堂皇的声明和警告,很难真正转化为能够有效约束以色列行为的实质性力量。
当“铁束”的光芒在加沙夜空暂时压制住廉价火箭弹的威胁时,世界各地军事强国的实验室里,类似、甚至更强大的光芒也早已亮起,且日夜不息,激光武器已成为全球军事科技竞赛的一个新焦点。
美国陆军正测试其50千瓦级“斯崔克”车载激光武器,并计划未来部署300千瓦的巨炮;德国莱茵金属公司也在积极推进,曾公开展示过其安装在战车上的60千瓦激光炮塔;俄罗斯则宣称已在乌克兰战场实际使用了其“寻衅者”激光系统。
中国在激光武器领域同样走在前沿,早在2021年珠海航展,国产的LW-30“寂静狩猎者”激光防御系统就已公开亮相,拥有30千瓦的硬杀伤能力,可以拦截低空慢速小目标。
到2024年的航展,其升级版的LW-60再次出现,性能显著提升,硬杀伤距离达到不低于6000米,更强的光电设备软杀伤距离更是远达1万米,并且已经支持边走边打,具备行进间伴随机动部队进行防空作战的能力。
近光速打击、低成本、几乎无限的“弹药”、精确度高等优势,让激光武器成为各国竞相追逐的未来技术高地。但它们也普遍面临同一个天然缺陷:雨雾沙尘等恶劣气象条件会显著削弱其光束效能,甚至使其失效。这是技术尚待完全克服的挑战。
然而,无论技术如何飞跃,无论实验室里的功率计读数如何攀升,过去六百多天以来,这场冲突中最令人心碎的事实,是先进军事科技的光环,始终未能驱散人道主义灾难的巨大阴影。高超的拦截技术,并没有带来更多的安全和和平,仅仅改变了消耗的方式。
就在以色列军方骄傲地展示其“铁束”实战应用画面、工程师或许已开始调试下一代200千瓦激光器的同时,加沙的废墟中,日复一日上演着死亡和绝望。卫生部门冰冷的数字,记录下又数十个在炮火中消逝的生命。
未来的军事史或许会记下这一笔:激光武器首次大规模、公开投入实战的标志性时刻。但与这个冰冷的技术坐标一同被记住的,应是它背后交织的人类最尖端智慧与最古老的暴力循环。
杰宁难民营里划破空气的子弹、加沙大地上孩子们因饥饿而浮肿的腹部,以及“铁束”刺破夜空的那道无形光芒——这些看似孤立的瞬间,共同构成了一幅残酷的图像,定格了这场仍在继续的悲剧。
我们现在唯一期望的,就是战争尽快结束,还给加沙人民一个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,毕竟在战火的摧残下,生命的脆弱已经不需要在证明了,不是吗?
东南早报2025-05-30《以军首次承认在战场上使用激光武器,视频曝光》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